全国口腔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技能比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点开学校官网,搜索近几年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的新闻,有一位青年教师是获奖者里的“常客”。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她领衔的《牙周病学》课程团队,又以省赛副高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安徽省赛区参与全国赛的现场决赛,最终收获新医科副高组二等奖。
她是孙晓瑜,437必赢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学管理办公室兼口腔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在承担口腔医学专业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外,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近年来获得了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10余项。
“有前后相继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有再接再厉的拼搏,才能实现新的突破。”这是孙晓瑜对学生的一贯要求,也是她自己的写照。对专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温暖帮助,让她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一路播种,一路收获。
“竭尽全力,结果就不会太差”
“作为医学大类的一个分支,要想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口腔,比赛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感谢学校给予的宝贵机会以及在我备赛期间给予无私指导和帮助的前辈们,还有我们这个课程团队里程楠、张雷、李为、陈佳龙几位同事的齐心协力,是所有人的充分信任给了我坚定前行的莫大动力。”
对于如何看待收获的一系列荣誉,年轻的孙晓瑜十分谦逊。但接连参加两个国家级A类赛事并均取得优异成绩,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可想而知。
“青教赛”汇聚了全国各省的教学名师,其中不乏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样的名校。“教创赛”对于参赛者没有年龄的限制,所以参与人数更多。孙晓瑜介绍说,前者主要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比拼,展示“如何上好一堂课”,后者则更侧重教师对于课程的宏观把握,需要从理论高度提炼出课程的改革创新点进行汇报。
“‘青教赛’需要提交16份参赛课程的教学设计,现场随机抽取1份进行教学演示。就我们这门课而言,相当于必须准备好整本教材的内容。如果没有对这门课程有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其实也很难把其中一堂课开展好。”在这一堂课的背后,是16份课件、20多个教具模型、近300页教案、60000余字讲稿的精心准备,是180多天时间里的反复斟酌、打磨完善。
回顾备赛时光,孙晓瑜坦言是艰难的,因为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她同时表示受益良多。在这两年不断参赛、备赛的过程里,从掌握课程理论到锻炼教学技能,再到新思想、新政策的学习,她感觉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特别是当时刚接触这类赛事,对于如何准备完全没有方向时,不论是教学展示,还是教具模型的制作,甚至是比赛时的教姿、教态等,贾雪梅、李菲菲、谢芬芬等经验丰富的前辈也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届“教创赛”按照“四新”建设等要求划分了6大赛道,参赛教师根据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展开比赛,而孙晓瑜所在的新医科赛道正高组和副高组同场竞技。“竭尽全力,结果就不会太差。选手里有很多来自名校且经验比我丰富的教授前辈,能和他们站在一起比赛,我感到很荣幸。这是一次比赛,对我而言更是一次现场观摩学习的难得机会。”
采访中,孙晓瑜开玩笑地说,之所以能过关斩将进入国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是这几年备赛过程中突然在某个时间点“开了窍”。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前辈的帮助指点固然有意义,但如果自己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又何谈“开窍”。
除竞赛获奖外,孙晓瑜还曾获得“安徽省金牌职工”“省级教坛新秀”、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对她多年来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医生,我最近刷牙总是出血,牙龈感觉‘上火’了,咬东西时感觉牙齿没有力气,使不上劲。”
“好的,我尽快给您检查。检查过程中如有不适,请不要突然移动,请您抬左手示意,我会马上停下来。”
这段对话并不是发生在口腔医院的诊室里,而是在孙晓瑜实验课的课堂上。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正十分投入地扮演着“医生”的角色,结合平时课本所学,为“病人”看诊。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孙晓瑜深知,不论是何种教学比赛,最终目的都是更好促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作为《牙周病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并经常邀请学生就课堂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情景模拟这种教学方式投入度很高。有的学生第一次‘诊疗’时很紧张,可能连第一句话该怎么起头都忘了,即使他知道面对的病患是由‘标准化病人’扮演的。但经历了几次之后,学生就驾轻就熟了,甚至连‘病人’故意设置的小难题也能顺利解决。看似只是简单的模拟,其实需要他们熟练掌握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还要以病人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其实是一种高阶能力的培养。”孙晓瑜谈道。
无论是比赛还是日常教学,她都十分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是2018年参加全国口腔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技能比赛前,和学生一起制作的教学展示‘根分叉病变’模型,别看它很朴素,现在上课我也还会使用。”一边说,孙晓瑜一边展示着教具,“当时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根分叉病变’模型,所以这个是带着学生用一大块蜡雕刻出来的。学院里,我们每年也会组织学生开展雕牙比赛,既动手又动脑。我们还把这个方式和《牙周病学》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都很乐意参与这样的锻炼。”
孙晓瑜表示,《牙周病学》是非常注重实践性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掌握规范的诊疗操作,但很多病变的情况如果仅仅依靠图片、视频展示,很难让他们与具体的临床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即便知道是什么,也并不知道怎么做。”
于是,她便根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和同事们一起动手制作了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周探诊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型。这些教具不仅在课堂上辅助知识讲解和教学,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也在比赛中让大家耳目一新,得到评委的青睐和认可。“目前,我们还在进行自主开发教学模型的专利申请,希望这些教具以后可以更好助力牙周病学的教学工作。”
正是因为不断探索求新求变,孙晓瑜带领的牙周病学教学团队形成了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孙晓瑜获得教学研究项目5项,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主讲的《牙周病学》连续获评“省级教学示范课”“省级一流课程”和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拓金计划”示范课。
“教学要创新,也要传承”
“我在安医大学习了8年,本科实习时候,我的带教老师是赵春晖老师,她做事考虑全面,指导我们也很详细。现在,她是我的前辈和同事,这么多年过去,她工作依然没有丝毫懈怠,凡事力求完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到敬佩,也深深影响了我。”回忆自己在安医大的学习经历,孙晓瑜感慨道。对她而言,赵老师就是安医无数老师的缩影,他们专注、严谨、敬业、奉献的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安医学子。成为教育工作者后,她也努力向这些优秀前辈看齐,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在思想上、精神上给学生以引领。
作为牙周黏膜科的一名规培带教老师,孙晓瑜经常在工作间隙给学生讲病例、指导临床操作和实验,还常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教生涯中,有一位学生至今令她印象深刻:“这名规培生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没有清晰的目标,我时常找他谈心,拉拉家常,带教时也很关注他的学习状态。”
正是孙晓瑜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对专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平日对学生的悉心教导,这位学生对牙周病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繁忙的规培工作期间,他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基础相比其他人薄弱很多,但受老师的影响,他面对困难和压力没有退缩,而是查缺补漏,认真备考。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上岸”,成为了南京医科大学牙周病方向的研究生。
“教学要创新,也要传承。这种传承一方面是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经验的传承,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传承。老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耐心细致、认真严谨,才能让学生未来走上岗位时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病患。”谈及教书育人,孙晓瑜这样说道。
教学以外,孙晓瑜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擅长牙周病的综合序列治疗和多学科联合治疗,友善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喜爱:有的患者坚持定期复诊,十几年从未间断,牙周状况良好;有的患者在接受其他医生诊疗前总喜欢先征求她的意见;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接受治疗后,还积极介绍家人、亲戚、朋友前来就诊。
我国是牙周病高发大国,作为省卫健委“健康素养巡讲专家”、省卫生健康骨干人才、省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晓瑜非常注重宣传普及牙周病防治的知识和理念。应安徽省出版集团“乐龄听书”栏目邀请,她录制“关注牙周炎、乐享幸福晚年”口腔健康科普系列讲座,为提高老年人口腔健康意识和水平发光发热;做客安徽城市之声《马大姐话健康》栏目,为大家答疑解惑口腔问题。她还多次深入琥珀街道北苑村社区、南岗镇、永和社区、五里拐社区等基层社区,参与口腔健康义诊活动20余次,服务群众近千人次。
采访结束,孙晓瑜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新学期开始了,她正为所授课程做着准备,翻阅了无数次的教材上有大量的标注。这勾勾画画的每一处痕迹,仿佛都在诉说着她对口腔医学这个专业的满腔热爱。(校新闻中心 毛丽娟 附属口腔医院 耿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