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榜样
【学习雷锋在行动】李昊: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24  发布来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才能做好高质量的雷锋活动。”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当被问起社会志愿服务的经历时,这位青年面对镜头这样坚定地说道。

这位青年就是437必赢2022年度“学习雷锋在行动”先进个人——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李昊。

李昊,中共预备党员,曾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志愿服务队“医行者”分队副队长,获得“普盛医疗十佳自强之星”奖学金、校“新生启航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益传播大使”、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主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省级金奖、银奖,第九届“青苗杯”安徽省项目资本对接会省级铜奖。

扎根实践,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我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一个偏僻的村庄,小时候目睹很多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早早辍学。”长期以来,李昊一直想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留守儿童。

2020年的一天,一篇募集志愿者帮助湖南省留守儿童和父母共同阅读的推送引起了李昊的注意。作为第一临床医学院志愿服务队“医行者”分队副队长,一直热心公益的他毫不犹豫地联系了此项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那之后,李昊通过动员“医行者”服务队成员、在第二课堂系统发布活动等形式在校内广泛招募志愿者,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在他的召集下,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很快就聚集了起来,并顺利与湖南省多家小学对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亲子阅读”项目、“我读书很猛”“云助教”计划等。

由于疫情和距离等原因,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是在线上进行,但部分家长不懂如何使用手机进行打卡,这让热情满满的家长们望而却步。“一开始是三四位志愿者共同辅导几个家庭,结果常常因为问题重复而效率低下。后来,我就改变方法,让一位志愿者对接三至五个家庭,点对点帮扶每个家庭,效果非常好。”回忆起当初开展活动时遇到的困难,李昊这样说道。截至目前,李昊带领团队针对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募集志愿者2000余人,帮扶乡村小学30多所,对接班级150余个,覆盖儿童上万人,服务时长总计超过3000小时。“今年是我们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第三年,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开展更多的特色志愿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除了关注留守儿童,李昊忙碌的身影也经常会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科普宣讲、义诊等其他各项志愿活动中。李昊主要负责的“医行计划—开创社区健康治理新模式”项目入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直通车”、“益知科普”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安徽省银奖、“护航计划”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安徽省金奖。一张张象征荣誉的奖状与证书记录着他的付出,也印证了他在志愿活动中灌注的一腔热血。

立足专业,用知识服务社会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昊在学习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作为医学生的李昊也在不停地思考:我能做些什么?

“我们村是回族村,村里很多老年人普通话不是很流畅,疫情防控工作紧张时,村里卫生所人力不足,从别的村庄来帮忙的医护工作者,与村民沟通存在困难,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进行。”李昊主动找到村里党支部书记要求加入疫情防控工作,来缓解人力不足的问题。他承担了帮助进村村民测量体温的工作,并在测温的同时向村民讲解预防新冠的正确防护措施,向他们宣讲党和国家针对疫情出台的最新政策等。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返校后的李昊组建了一支5个人的团队,希望通过设计制作科普动漫的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视频中,我们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新冠病毒、如何正确防护以及感染后如何积极面对等内容,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错误防护方法,并详细介绍正确的防护措施,如口罩的分类和正确的戴法等。”经过团队成员反复修改,不断打磨。不久后,一条时长为2分多钟的科普视频发布于医行者志愿服务队官方b站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疫情早期为大众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科普知识,让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除了制作疫情防控的科普视频,李昊还带领小分队成员前往合肥六中、八中等多所中学开展预防新冠病毒的宣传工作。宣讲中,他们不仅更正了同学们对新冠病毒的不正确认知,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心理疏导。

“参加志愿活动越多,越感觉医学知识的匮乏,越能激发我奋发学习的动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也越来越被医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反哺社会。”李昊在谈到志愿服务对自己的影响时说。

专心科研,用辛勤耕耘收获

“我们不能局限于学习的象牙塔中,还应培养创新思维。”在李昊看来,医学专业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积极进行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对于初次接触科研时的情景,李昊记忆犹新。“当时是大一刚入校,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很多优秀老师和学长学姐的科研讲座,看着他们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述着实验室各种新奇的发现,我对科研的热情迅速被点燃了。”后来,通过师兄的介绍,李昊联系上了基础医学院的杜忆南老师,并在杜老师的指导下,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前行。

白天学习、晚上看论文是李昊学习的常态。“心平气和,严谨细致”是李昊对待科研的态度。“只有真正静下心去阅读、分析、总结和比较文献,我们才能提炼出精华,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昊认为科研是和更微观自己对话,是在不断揭开人类生命活动的思想盛宴。

在大量阅读文献和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李昊确定了6mA甲基化修饰方式这一课题研究方向,并开始着手准备论文。“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是在论文投稿的前几天,有一篇类似的论文刚好发表,论文的框架甚至内容和我撰写的论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并没有让他颓废懈怠,反而让他更加坚信了自己撰写论文的思路没问题。“重新调整选题后,我又阅读了上百篇文献,明确了目前实验方法的缺陷,并总结了6mA甲基化表观修饰对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三上学期,在反复修改之后,李昊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英文论文终于在《Frontiers in Genetics(遗传学前沿)》(JCR分区Q2,IF=4.772)发表了。截至目前,他主持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1项,另有两篇论文正处在投稿阶段。

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之后,李昊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身边人走近科研。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络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李昊制作的《如何写一篇综述/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巧用翻译软件和人工翻译》等视频在b站播放量累计3万多次,收藏量超5000余次。一位同学在听完他的科研经验分享后,在评论区深有感触地写道“学长讲得超级棒,真的太有用了,希望学长今后多发视频!”。  李昊还积极组织线下的经验分享讲座,指导学弟学妹们开展科研训练。“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检阅,自己的内心也会获得满足。”

雷锋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上?”这是雷锋在日记里给自己提的四个问题。今天,李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独属于他的答案:“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未来,我要像雷锋同志一样,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本领,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总支 张希  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