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榜样
【光荣在党50年】马传庚:一生求索未得闲
发布时间:2021-12-15  发布来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我入党已60多年,在这60多年里,我一直成长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时刻督促自己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如今已年迈退休,但是共产党员的党性、本色不会褪……”谈起自己的入党经历,眼前这位清矍儒雅的老先生朴实而有力的话语分享着自己的感悟。

        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者正是437必赢神经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传庚。他历任安医大基础部主任、药理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国际疼痛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通报》常务编委、编辑室主任,长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主持项目成果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个人曾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今年10月份举行的药理学博士点建设30周年座谈会上,马老也作为药理学前辈出席会议并接受学生敬献鲜花。一生求索未得闲,回望马老的科研执教生涯,他以不懈追求真理的笃学精神,为安医药理学科的发展史书写了重要篇章。

        少年明志:坚定不移跟党走

        1933年,马传庚出生于安徽舒城干汊河镇的一个较富裕家庭。解放之前,尚在读小学、初中的他,亲眼所见到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旧中国,是多么贫穷落后。广大群众不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压,中国人被戴上“东亚病夫”这个侮辱性的称号,而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迂腐、堕落,令百姓民不聊生。目睹了这一切的马传庚,深深感受到国人的心灵受到了巨大伤害。1948年,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他亲眼所见就读的学校迎来解放,内心无比高兴,而当看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他更是和万千中国人一样激动又自豪,“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外国人再也不能欺负我们了!”也就是那一刻起,拳拳爱国之心在年少的马传庚心间沸腾,他也不知不觉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德才兼备、能为祖国效力的人。这颗名叫“理想”的种子,悄悄在少年心中萌了芽。

        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支持,使得马传庚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1951年,他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南医学院,入学后,马传庚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医学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医学理论专业课的钻研学习中去,一刻没有忘记向共产党员身份转变的心愿。“由于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东南医学院学习时我努力要求进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1954年12月,他如愿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立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誓言。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马传庚逐步成长,1955暑期,他还被校党委选派出任在校学生的班级政治辅导员一年。“当时接到团委书记通知后,我毫不犹豫服从党的决定!”那一年,马传庚除了负责学生工作,他几乎跑遍了东北各省协助调查材料,甚至去往人烟稀少的北大荒,他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倾心科研:笃学不倦铸成长

        在东南医学院求学期间,马传庚始终如一保持着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和钻研动力。当时,临床上一些如大小便常规检查、白血球分类、红细胞计数等常规化验,需要实习医生自己操作。实习期间,马传庚发现一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很像疟疾,但要确诊是疟疾就必须找到病原体,于是,他花了很长时间细致探寻,终于在患者的红细胞中发现了疟原虫。还曾遇到一位阿米巴病患者,马传庚也是凭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费尽周折尝试了多种方法,终于在患者的标本中寻找到阿米巴原虫。这种精益求精、探根究底的求索精神,也渐渐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

        1957年,因出任政治辅导员而推迟一年毕业的马传庚选择留校,加入了药理学教研室。在邢文鑅教授的安排下,他跟随魏连玑老师进行药理学实验和外语学习。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58年10月,在邢文鑅教授的大力推荐下,马传庚获得了赴苏联学习的机会。先是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后又于1960年10月赴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攻读副博士研究生。“这是党对我的培养,我非常感谢!”谈起那段在异国他乡的特殊日子,马老不仅感慨道。他回忆在苏期间当时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动物实验,而实验之外几乎是日以继夜地学习,放弃周末和寒暑假休息,利用一切时间专心于课题研究和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翻译文献。因为坚持不懈的努力,马传庚提前近一年完成科研实验并完成论文写作,在排队等待答辩的期间,他又继续做了一些提高实验。。

        整个副博士期间,马老共发表4篇学术论文,包括《苏联生理学》杂志,其中最核心的数据以英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脑研究进展》上。因所有实验数据均已用俄文、英文发表,回校后他又立即将自己副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和实验结果的部分资料整理出来,在《安医学报》上以综述发表了《呼吸中枢生理》一文。“我在苏学习是用国家外汇,当时想着一定要节省多点外汇给国家,当我回国我将节省的约600卢布全部上交,而且我回国的火车票钱也是我从节省的钱中买的,原本回国路费应该是大使公费支付……”这段异国他乡的特别求学经历,为他回国后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和学校夯实了基础。

        投身药理:勤耕不辍担使命

        回国之后的马传庚,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潜心研究。1984年,由于学科发展等原因,徐叔云教授和陈敏珠教授带领一部分老师成立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理学教研室即由马传庚教授负责,承担全校各专业《药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同时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

        当时安医口腔科医生司徒曼丽有一个以金丝桃苷为主要成分的院内制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止痛效果很好。司徒医生提出与马传庚教授合作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一开始马老师认为该制剂可能是一种局部麻醉药,安排学生按照局麻方法来做,却很长时间没有做出结果,马传庚没有放弃,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认为既然没有局麻作用,是否可能为一种新型局部镇痛药物?有此思路后,在当时科研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仍拨出一笔经费购买了一台可以接收刺激神经的电脉冲信号的仪器,并最终发现该制剂的止痛效应与局部镇痛有关,相关结果发表在《亚太药理学杂志》上,这亦是文革后教研室发表的第一篇英文文章。继之,马老师又安排当时的研究生陈志武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结果发现该药对心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具有明显的实验治疗作用。在取得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马传庚老师就黄蜀葵总黄酮的局部镇痛和对心血管疾病作用进行了新药开发研究,获得了2项国家中药2类新药临床批件并成功转让给企业,该项目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还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获得1991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曾获全国总工会“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八十年代期间,药理教研室还曾多次承办全国中级药理师资班、全国药理高师班、助教进修班、抗炎免疫实验方法高师班等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班,以别具一格的系列教材、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为全国药理学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在著名药理学家徐叔云、马传庚、陈敏珠等教授的带领和卓越贡献下,教研室日益发展壮大,在国内外药理学界享誉盛名。 

        “作为马老师的学生我非常荣幸,他不仅水平很高,也是我们一直做人做事的榜样。他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爱护学生,记得马老改文章非常认真,很尊重学生自己的表达思路,改动不多却非常到位,令人获益匪浅……”在马老的学生看来,他不仅是一位不懈奋斗的科研人,更是一位关心学生、潜心育人的好老师。回忆起师从马传庚老师的求学经历,437必赢药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武感慨道。“如今学校日益壮大发展,但像马老师这样的一批老前辈的精神品质是万万不能丢的。”

        淡泊名利守初心,倾尽丹心育桃李。在革命中成长、伴安医而前行的马老以服务我国医药健康事业发展、培养国家亟需的医学人才为初衷,在极其艰苦的教学科研条件下,将满腔热血倾注在一生热爱的科研与育人事业中,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担当,而以马老为代表的一大批安医前辈们身上所铭刻的不凡力量,也正鼓舞着年轻的安医人们不断向前奋进。(新闻中心 黄丽颖 部分资料来源于《437必赢会员中心学科发展史》 图片来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