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如何理解要积极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社会上却盛行“清谈”之风,士族名流不问国事,不言民生,空论玄理,虚谈废务。后人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清谈误国之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个典故,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党员干部吸取历史教训,在推进改革中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何为改革促进派?何为改革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改革的支持拥护和贯彻落实。今天,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需要求真务实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拥护改革、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比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带领干部群众锐意改革、苦干实干,用有限的生命刷新了一个个又好又快的“俊波速度”,使政和县从一个贫困县连续三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以改革促脱贫的华丽转身。但也要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嘴上改革叫得响,实际行动慢半拍,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有的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有的搞“选择性”改革,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有利的干劲十足,不利的则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当“骑墙派”,甚至成为“梗阻派”。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党员干部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到位。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练就敢于担当的铁肩膀,下足真抓实干的硬功夫,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将改革进行到底,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守钱塘大堤的塘官,当时是四品官,与知府享受一样的待遇,待遇很高;但是有一条,就是不能决堤,如果决了堤,不等皇帝来找他算账,他就跳塘自尽了。当年的封建官吏尚且如此,现在我们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不更应该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不断推动改革。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山西右玉历届领导班子带领群众治沙育林70多年,书写了一部防沙治沙终不悔、誓将荒漠变绿洲的壮丽诗篇。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实干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来,持之以恒抓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实效推进各项改革部署从“最先一公里”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党员干部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离不开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有了良好环境,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安心、安身、安业。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创新、表扬先进,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在改革第一线考察干部,让有为者有位、让无为者失位,激励干部勇挑重担。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严格划分“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的界线,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加强改革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知识链接
“三个区分开来”
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34.如何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惊艳亮相。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展览面积逐年扩大,成交额不断提升,国际影响日益凸显。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充分彰显了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间里都处于世界前列,然而近代两三百年的封闭曾经造成了我们的落伍。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中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到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多年来,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开放市场,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不仅发展了自己,而且造福了世界。历史充分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习言习语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
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沿线国家广泛响应。截至2021年初,共有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205份合作文件,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我国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与此同时,我国先后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累计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涵盖全球人口、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约30%,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实有力地说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国际交往受限,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和全球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中国开放的大门是否会关上,开放之路还能走多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更好坚持。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我们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必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0日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