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榜样
【红星闪耀·安医人】朱仲丽:初心如磐,忠诚奋斗八十载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来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朱仲丽(1915-2014),原名朱慧,437必赢1936届校友。1915年生于湖南长沙。父亲朱剑凡是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革命教育家、毛泽东的老战友。她15岁时就协助父亲做地下工作。1931年她考取上海同德医学院,后转入上海东南医学院。1936年于东南医学院毕业,到南京中央医院工作。1937年底赴延安,翌年春在延安边区医院任外科医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白求恩、马海德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一道工作。1939年初与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结婚。在延安,朱仲丽曾担任边区医院门诊部主任,抢救过许多危重患者,后担任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解放后王稼祥为我国首任驻苏联大使,她作为大使夫人赴莫斯科,活跃在外交战线上。1951年回国,先后担任卫生部妇幼保健处处长,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即今天的友谊医院)中方院长,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等。

年轻有为  壮志凌云

朱仲丽,学名朱慧,笔名珠珊,1915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父亲朱剑凡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于1904年在自家园林内,创办了一所近代中国的女子学校——周氏家塾,专门招收女学生。满清皇帝倒台后,周氏家塾改为周南女校。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学”,把数十万家财全部献给这座学校。他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在“五四”运动前后和大革命期间,他和毛泽东同志以及蔡和森、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李富春、李维汉、郭亮、熊瑾玎、王震等许多党的领导人,共同从事过革命工作,并结识了刘少奇、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李立三、聂荣臻等同志。向警予、杨开慧、蔡畅、丁玲等同志都曾是他的学生。

朱仲丽童年时代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有机会经常和前辈革命家见面,聆听教诲。“马日事变”时,全家从长沙逃到武汉,后避难上海。父亲开设了一个小酒店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哥嫂都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朱仲丽15岁时就协助父亲做地下工作。1932年她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不久,她的父亲——党的好战士朱剑凡病故。1932年11月,朱仲丽由于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不幸被捕入狱,获释后转入东南医学院, 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南京国民党政府开设了南京中央医院(即解放后的南京军区陆军医院),集中了一批名医, 设备也很齐全,是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和部长一级的官员治病的高级医院。中央医院来东南医学院招考实习医生, 当时只录取了两名,就是朱仲丽和同班的陈应谦同学。朱仲丽立即捆起行李,提着箱子到南京中央医院报到,住在医院的女医生宿舍里。虽然是在这样的医院,但是朱仲丽的目标是为红军当医生,她想的是在这里做临床实习,而且也在敌人心脏里,还可以为党做更重要的工作。朱仲丽在工作中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了解党和红军的消息,准备在全部实习工作结束后,奔赴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延安,把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给党的事业。

 图为1934年朱仲丽在东南医学院读书时

艰苦卓绝的战斗青春

1937年底,朱仲丽开始动身去延安,一路上险象环生。她先到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在徐特立的帮助下带着姐夫肖劲光的儿子永定坐火车去延安。在经过郑州的时候,日军飞机开始轰炸,火车被迫停止前行,朱仲丽赶快带着永定下车,穿着高跟鞋的她,一路狂跑躲避轰炸。1938年初,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的朱仲丽终于到达延安,完成了父亲希望她“带着有用的医术,投入革命的熔炉,为革命尽力”的遗愿。刚到延安,朱仲丽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鼓励她当一个人民的好医生,当一个有无产阶级作风的医务人员,要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心,要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朱仲丽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医院任外科医师,与白求恩、马海德、柯棣华等国际主义战士一道工作。她积极要求进步,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与王稼祥同志结婚。同年在中央党校学习,后担任边区医院门诊部主任。这时的延安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医院缺医少药,还不时有日军的飞机轰炸,朱仲丽克服各种艰辛,挽救过许多危重患者,延安的同志们都亲切称她为“我们的朱医生”。为了给边区增加收入,她还倡议并带领女同志们把边区出产的毛线编织成毛衣,运到西安和附近地区换购物资,她一个月能赶织出四件毛衣。后来,朱仲丽担任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兼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医药卫生教员。1945年随王稼祥同志赴苏联。1946 年回国,先到哈尔滨市铁路医院当内科大夫,后任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院长。

 

图为王稼祥与朱仲丽在延安

为建设新中国奋斗不息

全国解放后,王稼祥同志为外交部第一副部长,首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朱仲丽同王稼祥同志再次赴莫斯科,活跃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成为解放后最早进入外交界的女同志之一。她跟随王稼祥参加苏联十月革命32年庆典,在外交场合,她作为大使夫人,时时注意,处处小心,彬彬有礼,服装、风度、表情都恰到好处,很好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大使夫人的外交礼节形象。1949年12月,朱仲丽见证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期间的重要外交活动和生活细节。在忙于外交工作的同时,朱仲丽还到莫斯科医科大学进修班进修一年多时间,参观了莫斯科的市防疫站、急救站、妇女儿童咨询所、托儿所、产院、儿童疗养所、市卫生局、区卫生所等各类卫生保健机构,学到了许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医疗保健知识。

1951年回国后,朱仲丽先后担任卫生部妇幼保健处处长,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即今天的友谊医院)中方院长。在院长岗位上的十年,兢兢业业,在管理上采用当时的苏联经验制定了包括院规、各科职责、医护人员职责等一系列制度,把从苏联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号召医护人员学习苏联专家敬业爱岗、关心和爱护病人的精神,将友谊医院办得一时名噪全国,多次受到卫生部和北京市领导人彭真、刘仁等同志的表扬。同时,作为一名医生,朱仲丽每天都抽出时间阅读出院病人的病历,平均每天达30份,甚至40份。她在各种场合,都呼吁各行各业做好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工作。任职期间,她还建立了地段医疗网,参与居民区的卫生保健,不时和医院大夫上街巡诊,深入郊区建立简易病床,无偿培训青年骨干,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每年组织医院为北京市和全国培训大批医务人员,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1960年朱仲丽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医院苏联顾问

笔耕不缀,描绘绚丽的晚霞

在“文革”期间,朱仲丽受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迫害,被隔离审查和下放。1974年,王稼祥因心脏病猝发,含冤而逝。朱仲丽和王稼祥相伴了35年,在这35年当中,二人恩恩爱爱,在丈夫离世后,朱仲丽自己孤身一人,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她开始练钢琴、织毛衣、下围棋,朱仲丽每天都会用弹钢琴来抒发心中的情怀。63岁时,她放下听诊器,拿起笔杆子,开始了文学创作,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30多年笔耕不辍,出版了16部作品,《毛泽东与王稼祥》《我知道的毛主席》《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自传三部曲》……而这些作品都是记录她当年投身革命的一些事情,真实生动、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党的领导人的形象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加起来总共有五百多万字,朱仲丽用这种方式来缅怀自己的丈夫,同时也回忆自己投身革命的那些峥嵘岁月。

割舍不断浓浓校友情

 2006年4月,时任校长张学军专程拜访92岁高龄的朱仲丽校友。朱仲丽热情接待了张校长一行,她说自1936年从东南医学院毕业70年后,第一次见到母校来人,心情非常激动。她仔细翻阅了母校简介和招生简章,听着张校长对母校情况的介绍,不时发出满意的笑声和称赞声。她关心安徽省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关心对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关心母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强调要抓好医德教育;关切地询问学校党员情况,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好传统不能丢。

图为朱仲丽翻阅学校招生简章

2012年10月2日,年近98岁的革命老人朱仲丽,在时任省委副秘书长沈干等陪同下来到她70多年前毕业的母校访问。座谈中朱仲丽深情回忆了她在东南医学院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时光,对母校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图为2012年10月朱仲丽校友返校座谈

2014年2月8日,朱仲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纵观朱仲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为党和新中国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她15岁起追随父辈从事地下工作,17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到革命圣地延安工作。她是延安时代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女大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苏大使夫人,是年过六十而成为女作家的第一人。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城市医院的院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与外国合办的友好医院的中方院长。后半生开始文学创作,她用30多年的时间,写下500多万字的作品,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仲丽校友对党的事业忠诚奋斗了近80年,始终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多次讲到要加强党史教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应该铭记她为党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传承发扬红色奋斗精神,唱响爱党爱国的主旋律,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奋力启航新征程。(数据信息中心/档案馆 李涛